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个人低碳行为有奖励海南创新推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碳普惠,怎么惠?

2023-08-04 11:31:06 来源:海南日报

评论

游客徜徉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开账户、攒积分、换礼品。如果你的低碳行为能够换取一定收益,你是否愿意尝试?近日,海南出台的《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公众参加碳普惠获得的回馈权益——碳积分,可用于兑换普惠商品或服务。随着海南碳普惠机制的推行,低碳行为真正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如何扩展更多低碳场景,持续挖掘公众减排潜力,仍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付出努力。


(资料图)

低碳行为可变现

海南试行碳普惠机制,个人和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可记账变现

“完成对应场景任务,获得碳积分,用于兑换权益商品”“步行、新能源车出行都能积分,每日最高可获10至20积分不等”……打开微信小程序“海易办”上的“海南碳普惠”界面,就能看到如上提示消息。

日常低碳行为也能兑换商品,得益于碳普惠机制的落地。

什么是碳普惠?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信芳介绍,碳普惠是通过建立碳账户,以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绿色低碳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也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与碳金融等方式,调动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的创新做法。

说得形象些,有了碳普惠机制,低碳行为能记账变现。

“比如,大家如果采用开新能源车或乘公交车等绿色方式出行,将按照碳普惠绿色出行场景获取碳积分,根据相应积分兑换规则,获得一定奖励,如消费券、小礼品等,以此激励公众的绿色低碳行为。”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处长张静举例称。

同样是量化碳排放,碳普惠机制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何不同?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进行生产端的强制性排放控制,对个人消费端的低碳减排,则通过碳普惠机制实现。”张静解释,碳普惠是创新性的自愿减排机制,主要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人,对资源占用少或是为低碳社会创建做出贡献的公众和企业予以奖励,以此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与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集中点源排放不同,个人和小微企业的碳排放具有量小、分散、面广的特点。为此,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减排设计碳普惠机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晓玲指出。

此次海南出台《办法》,明确了包括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碳积分管理、项目减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监督与管理等共43条规定,积极开展碳普惠机制创新试点。

这种通过市场机制而非行政命令,来激发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宣扬绿色低碳文化风尚的做法,可以让低碳行为的好处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公众减排汇入超级账本

步行、新能源汽车出行成高频应用

如何看得见、摸得着?

“碳积分可以换商品,除了环保袋、太阳帽等物品外,还能换离岛免税购物优惠券等激励产品。前不久,海南碳普惠平台刚完成首单兑换。”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邬乐雅说。

他所提到的海南碳普惠平台,于今年4月启动上线。这一平台,就像一本超级账本,用户可通过“海易办”微信小程序或APP,注册个人碳账户,用于碳排放数据采集、碳足迹核算、碳积分兑换和碳减排量交易等。

“目前,海南碳普惠平台已设置一网通办‘零跑动’、新能源汽车出行、步行和亮码办事等绿色应用场景,记录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收集碳积分,实现碳权益兑换,让公众能真正从低碳行动中获益。”省大数据管理局政务服务处总监徐应诗介绍。

用户打开“海易办”,搜索“海南碳普惠”进入系统界面,在用户授权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即可开通个人碳账户、践行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海南碳普惠系统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超1.3万人。

海口市民张女士即是用户之一。她说,自己最常用的绿色应用场景是步行,“在走路前打开手机里的‘海易办’程序,记录步数信息,然后就能累计得积分,现在我的碳账户里已经有300多积分了”。

目前,海南碳普惠平台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绿色应用场景是步行,其次是驾驶新能源汽车。除了低碳出行,用户还可以通过使用“海易办”亮码办事,减少纸张浪费,免去带证件及复印的烦恼,使用次数越多,碳积分越多。而一网通办“零跑动”场景,则可以让用户无须出门,通过手机即可办理相关业务,减少出行碳排放及纸张浪费,并获得碳积分。

多走路、乘公交、开新能源车、节约纸张、线上开会……别小看这些低碳行为,它们可以实打实地减少碳排放。此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曾联合发布《在线会议助力碳减排量化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平均每次在线会议产生的减排量为27.93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约20棵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张信芳介绍,海南还探索将碳积分纳入金椰分平台信用指标。金椰分是以公共信用信息为基础,支持多种应用场景,让诚信的效用可感可触,为信用良好个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公众持有的碳积分转换为金椰分,就可以享受金椰分平台各项优惠福利或便捷服务,让碳积分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灵活。

呼唤更多海南方案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申报低碳场景,开发更多碳普惠方法学,持续挖掘公众减碳潜力

随着低碳理念的推广,各地都在积极落地碳普惠制度。成都、北京、武汉、深圳等多个城市相继推出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如“碳惠天府”“北京碳普惠”“武汉碳宝包”“低碳星球”等。

与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碳普惠机制有什么优势与特点?

“海南碳普惠工作突出海南生态优势与产业特色。”张静解释,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建设,海南碳普惠鼓励新能源汽车行驶、禁塑等低碳场景创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库资源,鼓励开发海洋碳汇、林业碳汇等碳普惠方法学,提供更多蓝碳、绿碳产品。

此外,为鼓励国内外游客自愿抵消碳足迹,海南碳普惠还提供免税购物优惠券等具有海南特点的商业激励产品,并依托快速发展的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倡导通过碳普惠交易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以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

虽然海南碳普惠发展已起步,而且特点鲜明,但要算清减碳明白账,仍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海南碳普惠平台的运行情况来看,使用场景和频率有限、物质激励不足、公众感知度低等问题,已摆在案上。

“扩展更多低碳场景,是实现更多公众减排的主要手段,这需要研究开发更多的碳普惠方法学。”胡晓玲给出建议。

在扩展低碳场景方面,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提出,可围绕公众衣、食、住、行、游、办公等方面,建立绿色回收、绿色餐饮、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出游、绿色办公等超广覆盖的绿色低碳应用场景。

碳普惠方法学,则是用于核算特定低碳情景下的碳排放基准线和减排量的方法规则,类似一把尺子,可以充分量化特定领域内减碳行为的生态公益价值。

今年,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编制了全省首个碳普惠方法学——《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规范了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项目的设计、碳汇量计量与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量达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为海南实施红树林碳普惠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在胡晓玲看来,要根据地方特色产业来发展地方特色碳普惠方法学,并在此过程中,加快相应低碳场景下个人碳足迹、碳账户等建设,保障个人数据信息的安全,加快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健康发展。

为低碳行为赋值、持续挖掘公众减排潜力,如同接力赛,每一棒都不可或缺。

谈到下一步计划时,张信芳说,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申报低碳场景,开发更多碳普惠方法学,共同拓展海南碳普惠应用场景,围绕海南“三区一中心”的发展战略定位,推动以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为重点的低碳旅游发展。

“此外,我们加强碳普惠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消博会、环境日、低碳日等活动平台,以大型活动碳中和等方式普及碳普惠观念,逐步扩大我省碳普惠的规模和影响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张信芳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