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全国生态日丨一方林:塞罕坝上续写绿色奇迹

2023-08-15 16:57:53 来源:新华网

评论

新华社石家庄8月15日电题:一方林:塞罕坝上续写绿色奇迹

新华社记者冯维健

8月的塞罕坝,满眼绿意。在塞罕坝林场大唤起分场的西太峪攻坚造林地,一株株小樟子松挺拔茁壮,沿着陡峭的山坡蔓延生长,昔日的荒山秃岭被一抹新绿装点得生机勃勃。


【资料图】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一排排落叶松苍劲挺拔,一片片云杉连绵成海。百万亩人工林,铸就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诉说着一代代务林人接续谱写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攻坚造林,成了塞罕坝“二次创业”要面对的新课题。

“启动塞罕坝‘二次创业’,绝不仅仅是多栽树、栽好树那么简单。”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说,“我们把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的重点,在石头缝里栽种‘绿色’,向硬骨头发起挑战。”

“西太峪区域偏远,苗木运输难。地表只有不到10厘米的草腐殖层,下面分布着各种不规则的石块,土层薄、土壤少、难存水,最大坡度达到30度以上。”据大唤起分场场长赵力群介绍,2019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就像塞罕坝百万亩林海中的一小块疮疤,缺少生机与活力。

自1962年建场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坡陡栽植施工难、少土保墒难、贫瘠成活难……开展攻坚造林,意味着必须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和自然挑战。站在新的起点,新一代塞罕坝人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潜心钻研造林技术,开展各项攻关试验。

车子上不去,就用骡马把树苗运上山;骡马也上不去的地方,就靠人背肩扛;乱石坡缺土,就从别处取土再回填……就是这些“笨办法”,帮助塞罕坝人成功改造一块又一块石质阳坡,啃下了“硬骨头”。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塞罕坝总结出了包括客土回填、覆膜保水、幼苗保墒、防寒越冬在内的一整套攻坚造林技术规范,为国内其他地区开展人工林繁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于士涛表示,2012年以来,塞罕坝累计完成攻坚造林10.6万亩。目前,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林场森林面积增加到115.1万亩。

阳光穿透茂密的树林,洒向绿草如茵的大地。初秋时节,置身林中,耳边传来阵阵鸟鸣,远处的七星湖碧波荡漾,湖畔花海美不胜收。

除了树,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还包括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天然植被群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塞罕坝成为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经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塞罕坝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狍子、灰鹤、大天鹅、野猪……近几年,林场里的动物种类越来越多,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动物画面也越来越丰富。”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李永东说。

“目前,林场正在适当压缩景点开放面积。”李永东称,塞罕坝林场共划定1.89万亩用于集中学习考察和生态观光,约占林场总面积的1.35%,其余面积全年封闭管理,禁止游客进入,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这方林,在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接力下,不断续写绿色奇迹。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隐私政策| 服务条款|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29 联系QQ:5 0 8 0 6 3 3 5 9

Copyright @ 2008-2015 www.ccnf.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